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网络强国 科技创新
一直不声不响的职场社交应用脉脉(mai mai)在推出3.0版本之时因“工作版微信”的口号在业内引起了一番波澜。
一个普遍的质疑是,脉脉的用户量和影响力连另一款应用陌陌都不如,凭什么挑战微信?是否是借傍微信的大腿来推广自己?
脉脉创始人林凡对腾讯科技的解释是,在微信用户多达几亿的情况下,信息庞杂,垂直性的社交应用会有更大的机会。对脉脉而言,技术算法和社交思维的结合,实名招聘和匿名社交的结合,这些创新可以让脉脉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是社交而非工具
曾有媒体将林凡比作linkedIn的中国门徒,林凡并不希望脉脉和linkedIn做比较。他认为,脉脉做的是职场社交应用,主要面向被动求职者,而非目的性非常强的招聘工具,于是打出了”工作版微信“的标签。
去年10月,在脉脉刚上线之时,腾讯科技曾报道过《“脉脉”社交求职应用支招私密跳槽》。
脉脉的产品逻辑是,由于用户对于公开自己的跳槽意向非常敏感,脉脉使用了更人性的用户场景来设计产品,用户通过微博等社交关系上的标签定义自己,脉脉使用算法推算出用户的二度以内的人脉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职场社交平台。在社交功能之外,加上匿名吐槽和招聘功能,构成了脉脉的整体功能。
林凡,曾任搜狗技术总监,在职场社交网站大街网负责校园招聘,2012年离职创业后,先做了淘友网等几款并不成功的产品,后来推出了脉脉。有了之前的经验和教训,他希望脉脉是搜狗的算法加上大街网的社交思维,让APP可以帮助用户管理和发掘出自己的人脉。
脉脉吸引用户的几点主要是二度人脉推荐和匿名八卦。
擅长做搜索数据分析的林凡从一开始摈弃了六度人脉的关系链,而是采用二度人脉,确保人脉是有效的。林凡透露,为什么要仅限于二度而非更多维的关系,是因为以前的创业经历有过教训。在做脉脉之前,他也曾经尝试过一款应用“觅觅”,但由于关系链太长,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更像陌生社交,这对于职场社交并不适合。
匿名八卦则是另一个亮点。匿名八卦从去年上线时已经引入,这和今年正流行的匿名社交趋势不谋而合,但也和纯匿名社交应用也有不同。
在脉脉上,用户可以用“花名”匿名吐槽,但评论的人可以匿名评论,也可以用实名进行联系。在3.0的版本里,脉脉还增加了实名+匿名的群聊功能。这种实名和匿名相结合的体系是单纯的匿名社交不具备的,也成为脉脉防范匿名社交冲击的的一个“防火墙”。
林凡解释称,在匿名体系的用户关系上再建设一条实名体系是不可能的,但从实名体系往匿名体系去走是可以行的通的。换言之,微信如果想做匿名社交,可以在实名的体系里再构建匿名的社交关系,但如无秘、乌鸦之类的纯匿名社交则无法构建实名的社交体系。
独立应用还是附属品
脉脉从2013年10月开始正式推出,当时的主要标签是职场社交和私密跳槽。10个月后,脉脉拿到了晨兴创投的500万美元A轮融资,目前B轮融资也在走法律程序。从融资的节奏而言,10个月的时间从A轮到B轮并不算慢,也说明资本对这款应用的认可。
作为一款垂直社交应用,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第一是,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多维的,两个人因工作关系从陌生到认识,关系不局限于职场,很可能会延伸到生活等其他场景中,单独一个脉脉是远远不够的。从这个角度看去,脉脉依然是要依托于微信、微博大的社交平台之上,获得这些大社交平台用户的一部分,无法完全独立。
第二是,从过去10个月的用户拓展来看,脉脉用户依然集中于互联网行业用户,怎么将用户拓展到其他行业,有赖于脉脉在B轮融资后的市场营销策略。
值得乐观的是,在职场社交领域,中国的企业一直做出类似linkedIn那样的社交平台,脉脉同样拥有linkedIn“先社交、再求职”的产品逻辑,目前已经积累了400亿条人脉关系,2亿张个人名片,80万职场圈子。用户主要是互联网行业用户。
林凡透露,来自腾讯、百度、阿里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人士在上面相对活跃,活跃度可达40%。对于一款社交应用而言,高达40%的活跃度是比较少见的。
就是因其用户模式是“先社交、再求职”。同样的,中国合资公司领英也是主要服务于“被动求职者”这一人群。
咨询热线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坂田国际中心E栋二层209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