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网络强国 科技创新
在“中国硅谷”深圳,崇尚创新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共同基因。左图为大疆展厅内的机器人,右图为研祥研发的加固笔记本。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摄
深圳南山威新软件园大疆展厅,导览员用手势操控的Mavic无人机在空中灵活飞腾,不断变换着身姿。
不远处的研祥科技大厦内,一架微缩模型提醒着人们,在C919大型客机、蛟龙号等“大国重器”上天、入海的征程背后,这家“行业隐形冠军”研发的特种设备一路护航。
再往南,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一派热火朝天,“平均三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成果”,催生新的发展“风口”。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今天的深圳汇聚了1.1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诞生60多项国际专利,创造了“新深圳速度”,“中国硅谷”之称因而风行。
按规划,到2030年,深圳将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到引领式创新,从科技创新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深圳“创新雨林”正全面开花,释放出澎湃动力。
“隐形冠军”护航大国重器
特种计算机是信息化、智能化设备的“大脑”。在非业内人士看来,研祥或许是一家“默默无闻”的企业。但实际上,无论是上文提到的“大国重器”,还是随处可见的银行自动取款机、地铁闸机,均可找到研祥产品的身影。
凭借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及相对领先的技术创新,研祥在特种计算机行业已连续11年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称之为“隐形冠军”并不夸张。
“靠自己的能力吃饭。”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耿稳强用这样一句“大白话”,总结企业成立25年来稳健发展的核心。“研祥一直专注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独门兵器,跟别人竞争的时候永远抬不起头。”
1993年7月,在深圳深南大道附近一个不到30平方米的房间里,进入而立之年的江苏人陈志列开启了研祥的创业之路。
起初,公司没有能力自主研发产品,只能靠代理外国产品盈利。尽管科研行业创新投入成本巨大、回收期长,但在通过代理业务赚到“第一桶金”后,陈志列义无反顾地将这笔钱投入了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
“那时候市场需求量大,自主品牌产品利润也很可观,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公司完成了初步的资本积累。”耿稳强介绍,工业计算机的自主研发及随后几年的成功,为研祥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祥愿意为创新失败付出成本。因为特种计算机行业当时发展不错,我们‘折腾’得起。在研祥内部有种说法,可以‘左转’,可以‘右转’,但不允许‘刹车’。”耿稳强说,事实上,整个深圳的大环境也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1995年,深圳华侨城的一家银行主动找到研祥,了解企业发展的困难。当时,陈志列提出:民营科技企业最大的发展困难是融资困难。一番考察后,这家银行很快主动提供了第一笔300多万元的贷款。
“当时正是研祥爬坡最关键的时候,这笔钱无疑大大助推了一把,对进一步加大研发创新投入作用巨大。”耿稳强告诉记者。
此外,在创新成果转化成产品的过程中,深圳提供了配套资源丰富的创新生态环境。“特种计算机研发产业链很长,我们有许多关键配件需要从香港进口——深圳与香港距离很近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再如,我们所需要的专业机箱,在深圳很容易就能找到大量合格的供应商。”耿稳强说。
事实上,在被称为“中国硅谷”的深圳,崇尚创新已成为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的共同基因。
“80后”的大疆创始人汪滔曾多次创业失败,但他没有气馁,矢志创新,终于在深圳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开辟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品尝到了胜利果实。
2015年,在获得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市长奖后,回忆起当初选择深圳的原因时,汪滔说:“因为这里宽容失败,鼓励创新。”
“让工程师成为明星”
2016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大疆精灵系列无人机列入“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50件科技产品”榜单,这是唯一上榜的由中国企业发明的产品。
从不足20平方米的仓库里寥寥数人的团队,到拥有遍布全球7个国家的17间办公室、超过1.2万名员工的“超级独角兽”,大疆用12年时间在深圳完成了这场蝶变。
现如今,大疆的销售网络已覆盖100多个国家,还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新飞手训练营,旗舰店在首尔、香港等城市落地。
保持创新能力是大疆的“制胜法宝”。大疆相关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大疆的飞控、影像、稳定、图传等关键技术在全球行业中遥遥领先。
立足深圳、背靠珠三角这一供应链成熟的产业区域,大疆得以用最快速度、合适成本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送往世界各地。
此外,珠三角汇聚了全球精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大疆公司的核心是工程师团队。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将极致体验带给用户,是大疆成长的原动力。”这位负责人介绍,“创新”这个抽象的词汇,在大疆的具体表现,便是对极客精神、工程师文化的推崇。
在展厅清一色的无人机陈列中,一台RoboMaster Chariot机器战车显得力量感十足。这是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项比赛由大疆发起、承办,至今已是第17届。比赛采用“机器人对战”形式,由参赛队伍自行设计不同种类和功能的机器人在复杂战场中进行对战。
大疆创新公关总监谢阗地介绍,之所以一家专注无人机的企业会发起这场比赛,是因为“想让工程师成为明星”,让工程师文化更有吸引力。同时,大疆也希望通过比赛与全国高校进行深度产学研合作,建设青年工程师社群。
如今,深圳已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4个90%”的鲜明特征,即90%的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科研投入、专利生产集中在企业。
在耿稳强看来,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推动创新的关键之举。“企业往往没有太多精力进行基础技术研发,现在则有了现成资源,那就是高校、科研院所。研祥与多所高校、研究所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由科研机构做前端研究,我们将成果转化成产品推向市场,收效很明显。”
制度创新催生“新风口”
3年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香港“80后”青年陈升带领创业团队,率先入驻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创业不到一年,陈升团队便获得首轮融资5000万元。他说,在这里深刻感受到了“坐在风口上”的感觉。
“前海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了以七大板块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前海模式’。”在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田夫看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爆发式、跨越式的发展,源自制度创新的驱动。
据统计,从挂牌至今年3月底,前海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358项,其中全国首创或领先的133项,不少经验被复制到了全省和全国。
“前海模式”打开了机遇之门,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跨国资本涌入深圳,为特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创新成果的落地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行业认知、接受新技术、新产品的时间亦不尽相同。为了让新的技术成果更好融入市场,创新的商业理念应运而生。
去年,专注于新型信息显示技术及其电子产品开发的柔宇科技有限公司首次提出“柔性 ”理念,意在把柔性电子产品和解决方案做到极致,并将柔性电子打造为平台性技术,将柔性电子应用到各个领域。
“柔性电子行业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是把认知的前沿领域往前推进,使越来越多产品走向市场。”柔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自鸿表示,目前柔宇产品通过“柔性 ”的平台,应用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健康医疗等多个行业,极大改善了原有行业人机交互的能力。
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王瑾 龚春辉
咨询热线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坂田国际中心E栋二层209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