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深圳市互联网学会官网!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自律 > 警惕“匿名社交”的潜在风险

警惕“匿名社交”的潜在风险

  • A-
  • A+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1-11-11
  • 分享

郑桂灵

随着匿名社交的蓬勃发展,各大匿名社交软件迅速完成用户积累,某匿名社交App所属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透露,95后、00后等是其用户主力。为探知青年对匿名社交软件的看法,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从175所高校收回3620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35.5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曾使用过匿名社交应用,90.69%的受访者认为匿名社交存在一定风险。(11月9日《中国青年报》)

与现实生活中人们以真名实姓的面对面交往不同,“匿名社交”是一种隐名埋姓、不露真实面目、具有一定隐秘性的交往方式。尽管匿名环境下的人在交流时会有自由、轻松之感,但个中的潜在风险却不容小觑。

匿名社交确有其显而易见的“优势”。比如,可以卸下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压力和包袱,畅所欲言地聊生活感悟、发趣味段子、秀新学的声线;更容易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可以更好地释放情感、表达自我,甚至可以发泄负面情绪等等。不过,这种轻松与便利却是附有“匿名”前提的。自由与纪律往往是相对的,受“匿名”阴暗的裹挟,肆无忌惮、口无遮拦和不负责任或会成为其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糖皮包裹下,也许是毒药”,对于匿名环境存在的潜在风险,新闻媒体已有不少报道。比如,情感诈骗、钱财诈骗、个人隐私泄露甚至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都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是否能得到安全保障,也让人担忧。有时随手分享的一张照片都可能被人推测出具体的活动区域,不经意间就从“匿名状态”滑向了“实名状态”。所以人们在使用匿名社交软件时,务必要保持慎重与警惕。

明知存在安全风险,缘何还有三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使用匿名社交软件,而且95后、00后等成为其用户主力?究其原因,或与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交恐惧症不无关联。据《光明日报》报道,去年8月在“青年说”发起的网上调查中,参与投票的2532名网友中仅有69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交问题,97%的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享受独居独处,依靠手机建构和维护自己的社交网络,在虚拟世界里越陷越深。在此背景下,匿名社交就成为其发泄窗口。

人类原本就是喜欢群居的动物,人际间交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本性与常态。社交恐惧症的本质不是不愿社交,而是恐惧社交。他们在面对陌生人居多的社交场景时往往会感受到不适、害怕和焦虑。而在“匿名”语境下的社交场合里,他们却可以蒙上一层“遮羞布”,尽情地释放情感,尤其是那些不愿为朋友所知和不方便表达的负面情绪。但这种“鸵鸟式”的躲避和隐藏终非长久之计,人总要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直面现实生活和实体交往。

就互联网界具有的社交、搜索和电商三块大蛋糕而言,匿名社交或不可避免。但我们绝不能沉溺于此,尤其是要保持警惕、规避风险。解决之道就是要培养其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心态,通过开展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关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促其摆脱“手机依赖症”,树立社交自信心,主动回归现实社会。

  • 分享
关键词:匿名 社交 北京青年报 
(编辑:丨本文链接:https://www.isz.org.cn/news/7/3/12029.html

深圳市互联网学会创会精神:互联网起源于美国、互联网应用在中国、中国互联网看深圳(2014年2月初注册isz.org.cn)我们带领深圳企业一起走向全中国、一起走向全世界!!!
更多学习进入互联网在线学习《互联网学会》公众号

欢迎加入学会
我们随时为您提供帮助

成为会员

热门文章

查看更多

咨询热线

0755-32875048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坂田国际中心E栋二层209房

  • 深圳市互联网学会官方微博扫码加客服微信
  • 深圳市互联网学会官方微信关注微信公众号
@深圳市互联网学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18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