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网络强国 科技创新
在以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的互联网环境中,我们碰见了聊得来的网友,通常很少想到对方可能是一位满头银发、年过六旬的老人。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这样的可能性如今越来越高。 从2000年到2017年6月,我国50岁以上的网民群体呈扩大趋势。2017年,50岁以上网民群体在网民中所占比例达到10.6%,越来越多的“银发族”中老年人融入了互联网之中。
需求:方便生活 联络家人 拓展眼界
根据今年3月社科院与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调查的微信中老年用户中,75.8%的中老年人会上网看新闻资讯,45.9%会关注浏览微信公众号文章。超八成老人如今都会像年轻人一样,捧着智能手机刷朋友圈、抢红包,20%甚至会制作表情包。
这不完全是出于热爱时尚、追逐潮流。在一篇媒体报道中,一位73岁的老人称自己学会打车软件是“被逼无奈”。原因是老人的老伴儿患老年痴呆和脑中风,带他出门必须用轮椅推着他到外面打车,“为了能打上车,我要求自己必须学会使用这个软件。”
在互联网已经深入生活中一切衣食住行的当下,不会上网意味着不能与人线上聊天、不能线上购物、不能预约门票、不能通过搜索学习更多信息……对不少老人来说,学会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了一项必备的生活技能。
学会常见互联网产品的使用方式后,老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网上购物或办理各项业务,对于腿脚不便的他们来说正好是一大便利。学会社交软件后,老人们可以看到子女的朋友圈,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线上聊天方便了家人交流。老人退休在家,通过网络也有利于排解孤独、保持接触新鲜信息。互联网的力量的确在很多方面可以满足老人们的生活需求。
难处:学习门槛 虚假信息 健康隐患
但是,如今的互联网环境对老年人却谈不上友好。一方面是学习互联网产品的操作方式对老人来说难度颇高。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不如年轻人,比起从小在网络环境长大的“90后”“00后”,他们学会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需要更长的时间,同时又很难找到系统的教程。
另一方面是网络上信息驳杂,缺乏经验的老人难辨真伪,容易落入骗子的陷阱。不少年轻人都抱怨,父母自从学会微信后便时常在朋友圈转发一些来源不明、明显缺乏真实度的文章。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中提到,如果将“被骗”定义为钱财、感情、谣言、虚假宣传等方面,6成以上的老人都曾有过被骗经历。当发觉受骗之后,有68.3%的中老年人表示“不寻求帮助,当经验教训”。
此外,一些老人还出现了沉迷上网的现象,每日泡在网上的时间过长,甚至经常熬夜打乱作息规律,也给老人的身体埋下了健康隐患。即便是年轻人,长久盯着电子屏幕也会损害视力,坐电脑前时间长了会引发腰椎、颈椎等部位的损伤,老年人的身体则更加脆弱。这方面,老人们也需要受到监督和引导。
‘’
帮助:社区培训 线上科普 “银发经济”
目前,尽管互联网上针对老年人需求开发的产品还比较少,但是对于如何引导“银发族”正确触网,并保障他们安全上网,社会各方已经有了一些努力。
许多社区与老年大学已经开设了智能手机培训课程,除了教老人们常用手机软件的用法以外,有的也会注重向老人普及防网络诈骗知识,教他们如何甄别谣言。
微信上一些公司或个人也开设了针对老人受众的公众号,例如“老年课堂”“老爸老妈看这里”“老年日报”等,推送内容包括用短视频的形式演示微信的操作方法、针对朋友圈谣言进行辟谣,以及其他符合中老年人兴趣的文章。
不少互联网公司也开始针对老人的需求,或儿女照顾老人的需求,推出“老年版”“亲情版”。例如老年人浏览器,这类浏览器通常具有字体更大、功能更简洁、操作更简单等特点。部分电商平台和支付平台推出了“亲情账号”“亲情账户”,可以将老人的账号与子女的关联,老人在需要购物或支付时可以选择儿女代付。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群体将进一步扩大,加上技术条件的成熟,一些互联网企业已经盯上了养老市场这片蓝海,准备向“银发经济”进军。这也许意味着不久的将来,老人们的生活中将出现更多智能化产品,并迎来一个更加成熟、对中老年人更加包容的网络社会,让科技的力量更好地辅助自己的老年生活。
咨询热线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坂田国际中心E栋二层209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