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网络强国 科技创新
近日,36kr报道称滴滴2018年全年亏损达到109亿元,全年司机补贴则达到113亿人民币。虽然公众对滴滴出行2018年的情况早有预期,明白滴滴很难盈利,但滴滴居然亏损超百亿还是让人意外。
5月和8月两起顺风车黑天鹅事件,让滴滴遭遇重大挫折。从顺风车业务的关停,延伸到舆论层面的持续负面,乃至监管层面的全线收紧,都让这家成立6年未曾盈利的公司,背负了更加沉重负担。
一、为何滴滴要对司机高额补贴?
从报道的数字看,滴滴2018年亏损109亿人民币,而仅仅补贴司机的金额就达到了113亿,为何司机端的补贴需要这么高呢?
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补贴是平台整体运营必不可少的“润滑剂”。虽然滴滴向司机收取抽成,但是平台亦需要在用车高峰时段、热门地区,用补贴的手段刺激司机提供更多的运力,来促进供需两段的平衡,保证用户出行的体验。
而第二个原因则来自监管层的收紧。多个地区的网约车合规政策对车辆,人员户籍,考证准入的制定了严格限制。要严格合规就会带来巨大的成本提升,除了汽车硬件成本之外,司机端考证、户籍等,大大增加准入门槛,减少了以共享为名的低成本弹性运力供给。因为“润滑剂”要解决运力平衡,弹性少了,“润滑剂”就需要加的更多,滴滴出行的补贴成本也就大幅上升了。
这种“润滑剂“成本,对于保证运力平衡,提升客户出行体验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有舆论说司机收入降低,其实持续工作的网约车司机收入并不低。笔者曾经看过一位司机手机上的收入截图,他的收入相当可观,要超过普通白领。(详见截图),这位司机的解释他收入的时候表示,外面骂骂咧咧的大多都是没有好好拉活儿的,像他这样认真工作、收入不错的司机忙着跑车,根本没时间去吐槽。
笔者从租赁公司获取的数据,也可以佐证司机的观点。配合平台调度的很多司机,其收入接近三分之一来自奖励和补贴(这一点与司机展示的手机截图信息基本匹配),整体算下来,网约车司机依然是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滴滴出行的高额补贴成为司机收入的重要部分。
目前,随着各地监管政策的落地执行,“合规”带来的成本提升,也逐渐加剧。排量、轴距、车证会从硬件上进行淘汰,户籍、“人证”会从司机端进行淘汰,而这些所有增加的管控成本,会成为滴滴的巨大负担,长期来看,也会落在消费者身上。
此前,在制订网约车管理办法的时候,国家采取的管理方式是中央定一个网约车管理办法的大框架,赋予网约车合法地位,但是具体的细则交给了地方政府去管理。而地方政府具体的管理部门是出租车管理部门,于是,地方政府制订的网约车管理细则,对人和车的要求非常苛刻。
工信部下属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有一个数据,目前我国从事网约车运营的司机有3120万,而资质符合各地出台的新规的总共有34万,比例仅为1.1%,而北京重点大学的录取率为4.29%,上海为5.33%。符合资质的网约车司机竟比考上重点大学还难!
一方面是合规的压力在收紧,一方面是在持续旺盛的需求,滴滴只能通过高额补贴鼓励更多的司机加入,作为供需之间的“缓冲垫“。
113亿的天文数字补贴就这样补出来了。如果滴滴不补贴,那就得大幅度涨价。笔者推测,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涨价恐怕也为时不远了。
二、安全的成本和合规的代价
对于滴滴来说,顺风车的黑天鹅事件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
顺风车业务出的事情,顺风车业务关闭整顿。但是,之后网约车平台整体都在为了顺风车的事件付出额外的代价。除了合规政策趋严之外,安全政策的提升,背后也是巨大的成本。
滴滴在安全整改上,拿出了27条整改方案,每一条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
在技术端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安全体验需要钱;软件升级,增加录音功能,及时发现意外问题需要软件升级的钱,服务器扩充的钱;成立庞大的人工客服部门需要钱;准备突发事件应急需要钱……。
更违和的是,当滴滴在持续上线各种安全政策的时候, 竞争对手更多的精力在蚕食其份额,而非跟进上线安全策略。
滴滴的顺风车业务在整合下线阶段,嘀嗒顺风车司机把乘客的手指砍骨折,而业务还在持续。就在顺风车事件在全国沸沸扬扬的时候,青岛一位出租车砍死一对母子的案子却没什么人关注。
现在滴滴出行,在花大力气提升安全,合规,结果大幅增加了成本,运营和技术手段远远落后的其他网约车却能从中得益。滴滴出行为安全与合规付出的成本,应该提升整个社会的出行安全,如果变成“劣币驱逐良币”,大力做合规安全的亏损,不搞合规安全的获利,那就本末倒置了。
咨询热线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坂田国际中心E栋二层209房